丁颀涵,女,字子墨,号丁子,1981年出生,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擅长工笔花鸟、仕女。受传统画风影响,擅长骨法用笔,注重笔墨神韵,追求中国画的精神实质。现拜刘玉卿、堵传津、粱枫<梁绪元>等名师为师,专功山水。
她出生在黄河故道,童年是在河南封丘度过的。她饱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倍受黄河水的孕育,头脑聪明伶俐,浸透对绘画艺术和深沉之爱。丁颀涵从小喜爱绘画,她悉心学习老师的笔法以及绘画技巧,刻苦学习,一丝不苟,练就了一手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很快就脱颖而出,表现出不凡的绘画才气,深得老师和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每逢有重大书画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很快引起省内外书画界的关注,并热心地对她的画作点评和鼓励。丁颀涵通过多次与省内外书画老师交流,美术创作有很大的进步。她喜欢关注名家的作品,虚心学习,刻苦磨练,艺术创作水平日益提高。丁颀涵在与省内外知名画家老师的密切交流和切磋中,汲取各家之所长,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画山有山的雄姿,描水有水的灵气,其山野风格的创作渐渐小有名气,画作小有成就。但丁颀涵毫不满足于山野派创作,为夯实自己的艺术根基,她购买了很多艺术类书籍,深入学习书画理论。她去过全国各地写生,广交朋友。启迪她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来探讨山水画的艺术创作。丁颀涵感受至深,在艺术殿堂上不断登攀,画作风格凸显。
不知何时起,丁颀涵开始迷恋那些山水画,或是迷恋那些烟雨而后的山水画中迷朦的淡雅、清新和那种寓乎山水之后的飘逸。她不是文人,所以没有文人那些超凡脱俗的感官和或充盈于天地的豪气,或大喜大悲的感慨,或为国为民的怜悯,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切。她所有的只是那种属于自己的偶尔的小小的忧伤,对琐事的烦恼和文人一样的对山水的执着和喜爱。
她很羡慕那些古人,相邀一起游山玩水,曲水流觞。然后在山水之间挥毫落墨,写下千古的文章。或是落墨于水中,于水中调着浓重清淡,再在宣纸上把对山水的感悟画下。但丁颀涵终究不是文人,只好在一个闲暇的日子,背上自己的行囊,登山涉水寻找一处美景。然而始终觉得美景再美,却失去一种属于那些文人先贤的情感,只是一种死的,不如那些笔下或画中的景在述说着一种郁郁或感动。于是在每次出去后都不尽兴而归,总是匆匆回家翻出那些被细心保管着的画卷。细细的品味,让自己迷失在那些画卷中的美景和画卷中的意境、情感之中。喜欢山水中的那些矗立在云雾之中的山峰,喜欢山水中的那些梅兰竹菊,喜欢山水中的怪石奇松,喜欢山水中的飞瀑急湍,却更喜欢山水中的亭台楼阁和人。只因为那些浑然天成的和谐,像文人们追求的儒家“仁”。每当丁颀涵想起以前看见一幅傅抱石大师的作品,三人在楼阁之中饮酒作乐。其中一人倚栏远望,脸上尽显酒后微酣的表情,尽管乱头粗服,却显得矜持恬静,突出她们的内在气质。小阁隐于繁树之中,和周围的景物想与为一。为这幅画而惊讶,惊讶于那些和谐、深邃和新颖的章法,不似现在人粗糙的风格。也为抱石先生的山而感叹,那些用抱石先生创造出来的抱石皴画出来的山,注重冼练,厚重并且气韵十足。钟情于山水的和谐,所以便喜欢唐寅的画里那些山水在画卷上的缠绵,喜欢他用淡淡水墨勾勒出的美景,充满着的淡雅和自然。这正是她性格里的自由,洒脱和不受拘束所致吧。山水很美,在于它的淡淡的脱凡出尘的不似西方的重重油彩的对比和点缀,在于它自身的淡雅和淡雅之后的厚重。也在于它自身的唯美和自由。
钟情山水,不只为了那些画中的和谐,也为了画中的情。所以山水画是一个人的心,一个人的心灵境界,那些用心画出的画,显得那么的静谧,少了尘世的喧嚣和浮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丁颀涵画山水画不是为山水而山水,而是要画出她积淀起来的乡土情感。在她的画面上,十分自然地去除了传统山水画里那些山水的图式以及一些描写山脉的笔墨皴法,通过丘壑的遮掩跌出以及峰峦的耸立深凹来形成构图的纵横开阖,通过杂树的巧妙穿插,以及烟云风月的造境来构成画面平中见奇、凡里透险的势局。无论是方形构图营造的视觉中心,还是窄条构图散化的平面分割。都是画家对于画面的把控。
她画中国之美,写山水壮丽,描绘人间的真善美,色彩缤纷,呼之欲出,在艺术品市场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倍受欢迎,深受各路收藏家和喜爱艺术的百姓的青睐。丁颀涵面对艺术市场的需求,愈发严谨认真,精心作画,用心创作。她坚守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美丽家园的理念,决心用自己的笔墨绘画出更美的绿水清山,用水墨丹青染出人间仙境,用更多更好的画卷留下自然之美,人间之美。用心画出心灵深处最美的风景。
附:丁颀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