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实践题。因此,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贵州各地纷纷开展宣传法治文化活动,让法治文化在百姓心里深深扎根。
贵阳市云岩区法治文化主题广场&nsp;营造氛围 树立理念
&nsp;

法治文化广场上随处可见的法治警
&nsp;
&nsp;

云岩区法治广场入口处的大型阶梯浮雕
在贵阳市的云岩广场,这些都是宣传法治文化的载体,一句话、一个字成为群众了解法律文化的窗口,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进门先拜清风二字,出衙再留正气一身。”站在这副楹联下,张大爷正在教孙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虽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小孙子的认真劲把一旁休闲的老人们都逗乐了。“这是告诉人们,要好好做人,当官要讲正气。”张大爷耐心地给孙子解释。这是日前记者在云岩法治广场上看到的一幕。
“不断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培育知法守法的法律文化,是我们实现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重要前提条件。”云岩区依法治区办公室主任葛思东介绍,该区结合实际,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潜移默化的法律文化环境,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 hrf="hp://gz.wnming.cn/jujiogz/yw/201411/20141113_2287348.shm">【详细】>
&nsp;
毕节市“六零六好”社会治理机制&nsp;民安业兴&nsp;新风扑面
近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的村支书刘芳说起村里不断涌现的新风,刹不住车。这是毕节市历经半年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收获的成果之一。&nsp;
如何解民怨、聚民心,凝聚发展正能量。从2013年5月下旬开始,毕节市选择双堰村,以织牢基层民主政权网底为抓手,围绕解决诉求、服务民生、搞好监督三项内容,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探索。&nsp;
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双堰村初步形成以“零距离听取群众诉求、把困难问题处理好;零回避化解矛盾纠纷,把和谐社会构建好;零干预引导村民自治,把民主法治建设好;零缝隙织牢基层网底,把服务基础夯实好;零延迟服务群众办事,把民生事项落实好;零缺位破解发展难题,把美丽乡村创建好”的“六零六好”社会治理经验,全村展现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新气象,促进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平安工程、精神文明等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nsp;
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以来,云南及省内各市州先后组织干部前往考察。毕节市乘势而上,全面推广“六零六好”的先进经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截至目前,毕节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基本启动社会治理集成创新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
< sy="in-high: 175%;" hrf="hp://gz.wnming.cn/jujiogz/yw/201411/20141113_2287331.shm">【详细】>
&nsp;
息烽县“弘扬宪法精神·共圆中国梦”法治巡讲基层行
今年以来,息烽县将普法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居纳入重要宣讲内容,于4月起启动百场法治巡讲基层行活动,从政法系统选派骨干力量深入基层、实地到一线,采取上法制课、宣讲、文艺演出等方式,向群众送法普法。
“防盗防抢防诈骗、戒赌戒毒戒太贪、警钟长鸣不松懈……”这首由温泉镇老年腰鼓队自编的三句半《平安知识我知道》,传遍了全镇的村村寨寨。该镇已组建法治文化表演队,创作了法治小品《珍爱幸福》、快板《计划生育好处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利用赶场天给群众宣传。
长期以来,农村林地、土地纠纷多。针对这一实际,贵州慰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俊到石硐、九庄、小寨坝等10乡镇开展法治巡讲活动,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开展集中法治培训。此外,息烽县还积极与贵州大学法学院联系,邀请该校法学院教授和学生到息烽开展法律培训和宣讲,在小寨坝镇开展《婚姻法》、《土地法》及妇女维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咨询等。
< sy="in-high: 175%;" hrf="hp://gz.wnming.cn/jujiogz/yw/201411/20141113_2287368.shm">【详细】>
&nsp;
&nsp;&nsp;&nsp;
台江县法治苗歌苗舞进乡村&nsp;苗歌普法入耳入心

苗歌对唱宣传法律法规
&nsp;&nsp;&nsp; 在台江,法制苗歌从2005年出现,至今已编写出了160余首,内容涵盖了土地承包、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婚姻计生等。而把法律法规编成苗歌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的巧思,来自于现任的台江县司法局局长张晓荣。
2005年,张晓荣就职于台江县计生局。那时,最让他头疼的便是进村向村民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我们讲的口干舌燥,村民们还是一片茫然。”张晓荣说,台江苗族人口多,占了全县总人口的98%,很多苗族村民识字不多,也不会说汉语,每次宣传法律法规,村民们大多听不懂,觉得很枯燥。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张晓荣脑子一激灵:苗家人都爱唱苗歌,何不把法律法规编成苗歌传唱。说干就干,该县计生局编制了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相关的苗歌,通过当地歌手在节庆期间唱出来,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 sy="in-high: 175%;" hrf="hp://gz.wnming.cn/jujiogz/yw/201411/20141113_2287379.shm">【详细】>
&nsp;
&nsp;&nsp;&nsp;
仁怀市“法律八进”扎实推进 卓有成效
&nsp;&nsp;&nsp; 在近期的“法治·责任·感恩”大型法制宣讲活动中,学生和家长悄然拭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心里话,为做过的错事和不良行为习惯向家长道歉。在真情的感召下,家长们也纷纷走上台深情拥抱孩子,现场沉浸在温情的氛围中。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点人群重新违法犯罪,仁怀市司法局在开展送法进乡村、进社区活动中,积极探索“两劳”特殊人员融入社会的新模式。
刑释人员周某等3人出狱后回到家乡喜头镇共和村,计划自主创业自食其力,但因无法筹措资金而犯了愁。当地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他们联系沟通,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当地实际和市场情况,支持他们创办养殖场。同时,村干部还结合政府的各种优惠救助政策,主动承担起帮助他们寻找创业资金的任务。最终,村支书赵兴桥力排众议,担当风险,为他们做贷款担保人,让他们成功贷到创业资金20万元。
< sy="in-high: 175%;" hrf="hp://gz.wnming.cn/jujiogz/yw/201411/20141113_2287356.shm">【详细】>
&nsp;
&nsp;&nsp;&nsp;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及历史因素。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贵州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文化修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