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苦。”这句话用在青年作家蒋方舟老师的身上不为过!刚开始对于蒋方舟三个字,同许多人一样,孤陋寡闻的我还误以为是与方舟子为同一个人。当我通过度娘的介绍简单的有所了解!称她为天才是名属实归,90后的她7岁开始写作,9岁时出版了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正在发育》一书的出版再次掀起图书市场的波澜,“鱼水缠绵”、“比胸脯”、“你发育了吗”……人们无法想象这是出自只有12岁的小学生蒋方舟的文笔,一时间社会上各种看法观点褒贬不一。“我找男朋友,是大大的有标准的。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本书出版后,《南方周末》登出了一篇评论文章《蒋方舟:天才的作家还是文化快餐业的童工》由此以“早熟的苹果”“说大人话的小孩”等特定的词语对她展开了讨论。就连北大教授钱理群老师在看过这本书后,曾担心他们这一代小孩会成为“调侃的一代”。“虽然我的语言调侃,多少有点尖酸刻薄,但并不代表我对这个世界就是多么不屑、多么不敬的。我觉得一个人的外在语气和叙事态度,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世界观。我对这个世界还存有一些怯生生的感觉,我的世界还是很单纯的。”对钱教授的担心,蒋方舟如此回应。蒋方舟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小说《青春前期》《都往我这儿看》,长篇童话《我是动物》。她的《我是动物》在北京儿艺“20万元征剧本”活动中获得鼓励奖,2005年10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2008年,一则“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录取‘90’后少女作家蒋方舟”的新闻网上再次掀起轩然大波。为此蒋方舟在自己博客中写下《我没有被破格录取》文章,说明了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我堵住了他们上大学的路,我认为我不过是参与了开路。”
少年成名蒋方舟89年10月出生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杂志社副主编。父亲是铁路乘警,母亲尚爱兰不仅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还是颇有名气网络作家,母亲尚爱兰是她写作上的启蒙老师,迈进文学王国的第一步源于蒋妈妈的一次 “诱骗”:“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生毕业之前都必须写一部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抓起来。”为了配合母亲,铁路乘警的父亲掏出随身携带的手铐假装扣在方舟的手上,而她母亲则在她本子上画横杠,画到哪就写到哪里。7岁时她的第一篇文章400多字写了7个小时,之后每天坚持写500字。2012年6月,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周刊》杂志社任副主编,9月担任第九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暨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嘉宾。《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一书是她二十岁后的首度杂文结集反思成长道路上得与失。蒋方舟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争议,除了她作品内容看上去特别大胆、另类以外,还在于她毫不隐讳自己成名成家的欲望。她是在被骂声中出名的,而不是被捧出名的,母亲就对她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遗忘,当有人长篇大论去骂你的时候说明还是有人在乎你的。所以,当看见有人骂自己时,蒋方舟还是比较开心的。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随心所欲,描写的对象还是行文的方式都绝少条条框框,显得很轻松、很任性。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乍看上去不容易让人接受,恐怕在应试教育式的命题作文中很难得到高分,然而她的风格也得到很多人的喜爱,除了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许多权威专家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出版了十余部作品的蒋方舟似乎有点“固守”自己的领域,作为同一时期的作家,郭敬明、韩寒靠写作、拍电影发财。她并不期待写作能让她一夜暴富。“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人住的是三十多平米的一室一厅。我的床就是客厅里活动沙发,自己连书桌也没有。我认为人的追求除了道德标准之外还应该有一个艺术标准,实现自己艺术上的追求。我常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我的双重标准很高,所以注定我靠写作赚不了多少钱。”太多人不相信天才的存在,但是多年的文学与历史阅读及观察让方舟坚信自己是天才,“我不容许自己怀疑自己是天才,因为只有确认我是天才,我才能满脸安详,拒绝讨好,才能不浮躁”,这才是她的期望和所追求目标!阅读和写作为她构建了一个很独特的世界,她无法和同龄人正常玩耍和交谈。她的孤独与她精神上早熟有关,从小学开始就独来独往,五六岁时爱看张爱玲,七八岁时看尼采、米兰昆德拉,十几岁时看马尔克斯、黑塞、阿伦特。直到她看见了《荒原狼》,才接受了自己格格不入的一面。读完这本书,她才明白,差不多一百多年前,五十岁的黑塞也和她一样坚持着同样的标准,他为此而受苦,她也为此而受苦,这样的联系给了她穿越时空的感动和勇气。2016年她远离父母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出版了《东京一年》又一部力作,为了宣传新书发布会,她在各个城市中辗转,签售 、接受媒体采访。《东京一年》,蒋方舟对自己人性的阴暗面,下了狠心。与其说是一本旅行杂记,更多的是一个少女天才在逐渐成为大众标签后,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反思和探索。她精妙地总结了自己—作家是很可怜的,活在自己缺点搭建的监狱。借助东京,她在思考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无论是观看画展、歌舞伎表演,还是欣赏电影和文学,臧否历史人物,看似信手拈来却处处蕴含独到见解,显示出写作者的文艺积淀。安静祥和的富士山在她眼中尽显冷峻孤傲,“像是去热情的人家做客,宾客尽欢,而我不小心看到了主人在客人走后厌恶和冷漠的脸。”旁人看来低俗不堪的脱衣舞,却被她从中读出了写作的玄机。作家笔下的文字倘若带有了身体的温度,便无需自矜来标榜格调,就能力透纸背。到目前为止,蒋方舟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而非一个作家。”她说,“我觉得一定要有自己满意的小说时,才能被称为作家,没有一个小说是好的或者自己满意的,就不能被叫做作家,最多算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记得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有句名言:天才经常孤立降生,有着孤独的命运。天才是不可能遗传的,天才经常有着自我摒弃的倾向。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得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历程,而青年作家蒋方舟老师正是这样一个人!(文/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