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法治网国内 • 正文

逝者已去浩气永存――潼关汾井伤转站抗日伤亡将士纪念碑落成

  今天是2018年1月21号,跟随张老师,前往陕西潼关上汾井村,参加了汾井伤兵转运站抗日伤亡将士纪念碑揭碑仪式。

  抗日战争时期,古城潼关既是抗日前线,又是战时后方, 1937年到1945年八年抗战时期,数以万计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身受重伤的抗日将士经由上汾井村转运送到华阴的“伤病医院”。其中有一百多名将士因为重伤救治无效,不幸去世,最后长眠于此。他们无名无姓,史无记载,岁月沧桑,这段悲壮的历史湮没在了滚滚风尘之中,无人提及。

  幸运的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这段历史得以还原。往事如烟,为国捐躯的这些壮士们,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家在何方,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抗日英雄民族脊梁。

  得力于潼关县委县政府,潼关县人民武装部的大力支持,得力于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和陕西抗战老兵关爱爱团的倾情赞助,这座象征抗战精神的纪念碑拔地而起,坚固地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应该为英雄树碑立传,让正义的力量代代传承。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各界人士来到这里,我们齐聚一堂,就是对烈士的最好怀念。看冬日雪后天霁,蓝天丽日;看男女老幼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意;看村郊田野辽阔肥沃的土地;看今日走在复兴之梦大路上的和谐盛世,历史怎能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逝者已去,浩气永存!

  传承正义,再接再厉!

  关于这段历史,还有一段传奇佳话。“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台湾讲学期间,一天他在台北公园散步,遇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闲谈中知道老人是退伍军人,曾经在山西前线打过日本人,后来腹部受伤,从风凌渡到潼关治伤。当时王洛宾自己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正在风凌渡运送伤兵。两个老人谈得热火朝天,王洛宾说:“说不定我还背过你呢!”回想往事王洛宾激动地写了一首诗——《两岸》。

  《两岸》

洛宾

  半个世纪之前

  在黄河两岸

  我曾背过伤员

  头上敌机

  脚下狂澜

  心中只是想

  让亲人提早进医院

  多少白天

  多少夜晚

  从潼关划到风凌渡

  从风凌渡再返潼关

  从未感到黄河上有两岸

  今天

  漫步台北公园

  一位拄杖的老人

  走过来搭讪

  说他年轻时

  据守过娘子关

  挂了彩才退下火线

  我猛然记起往事——

  说不定我背过他

  说不定就是他的鲜血

  染红过我的衣衫

  紧握双手

  默默无言

  顿时心中

  更没有什么两岸

  

一九九三年五月于台北

  风陵渡和潼关,隔河相望,血脉相连。

3.jpg

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河路  2018.1.21

我不知道你姓什么

是赵钱还是孙李

也不知道你叫什么

是平安还是富贵

不知道你年纪有多大

或许才刚刚十六七八

我只知道

你是一个兵

为打鬼子扛起了枪

小小年纪离开了家

轻伤不下火线

你的伤一定很重很重

穿过阵阵硝烟

突破重重封锁

几经辗转来到汾井

我急切地想知道

你到底伤到了哪里

我只恨

子弹太无情

穿透了你的肩膀

我只恨

枪炮不长眼睛

却炸伤了你的眼睛

我更恨更恨

野蛮的东洋鬼子

高举屠刀来到了这里

侵略我们的土地

毁灭我们的家园

残害我们的骨肉亲人

你钢铁般的意志

秦岭山脉一样的信仰

终究抵不过

伤病的摧残

那方破旧不堪的窑洞里

我仿佛听到了你痛苦的呻吟

看到了你的献血染红了衣服床单

虽然我不认识你

不知道你姓甚名谁

不知道你家在何方

但是我知道

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抗日英雄民族脊梁

今天我们树下一座丰碑

就是为了告诉后人

这里长眠的

是我们的好兄弟

是我们血浓于水的亲人

我会把你们的故事

讲给一代一代的后人听

英雄们

你能够看见

也能够听见

今天雪后的阳光多灿烂

今天孩子的笑声多悦耳

英雄们

安息吧

巍巍秦岭会为你们作证

滔滔黄河会为你们歌唱

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

泱泱中华继往开来

正大踏步地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前进


  我县鼎鼎有名的摄影大记者――肖永平老师。以前在报纸电视里真是久闻其名,不见其人。今日有幸,借此机会和肖老师同行,真是荣幸之至。真是应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走在路上,就一定会有收获。

  感谢走进志愿者队伍,感谢遇见这样一群人,一群心中有情怀,肩上担道义的人。

  芮城县关爱条南抗战老兵侯为将军纪念园和中条山抗日英雄纪念园谨送花篮,寄托一份深深哀思,表达一份浓浓的敬仰!!


  传承正义,传递爱心,志愿服务在路上。众人划桨开大船,志愿者的影子越来越多,寻找老兵,关爱老兵,任重道远,但是我们不孤单。

  几孔衰颓破败的窑洞,便是昔日战火烽烟中抢救伤员的医疗室,不幸身亡的烈士当时就掩埋在窑洞前的空地。肃立至此,心中无限感慨,今非昔比,英雄们,安息吧!

  难得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寨城门楼子。据说这个城门楼子有些年头了,久经风雨,战火洗礼,依旧巍然不动。大门两侧的这副对联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细细品来,确实心旷神怡。

73.jpg

上联:指西陌东阡寓目绿畴呈秀色,

下联:瞻横峰侧景迎门青景献云屛。

横批:出作入息

安居乐业,宁静祥和,浓浓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勾起人们几多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