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阳 一线扶贫工作法到家服务贫困户
中国法制西部网讯:务工收入19800元、生产经营收入6800元、各项补贴1740元……”7月27日,记者来到原阳县葛埠口乡下马头村,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娄继全正拿着一张“收入情况表”,一项一项地计算贫困户刘菊园家第二季度的收入。
“村里一共有29户贫困户,今天都要把第二季度的收入算清楚了。像刘菊园这样挣得多的,我们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收入比较少的,我们就多帮扶,多鼓励,争取下个季度的收入多起来!”娄继全告诉记者,自打驻村以来,贫困户的大事小事都牵动着他的心,不过周末、几十天不回家都是常有的事儿。
在原阳县,像娄继全这样,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县乡机关干部就有800多名。
今年年初,原阳县委向省、市递交了脱贫摘帽军令状,保证2018年要实现脱贫摘帽任务。为激发广大干部的拼劲、韧劲,该县明确提出了“冲在一线、干在一线、拼在一线”的扶贫“一线工作法”,确保脱贫任务如期完成。
冲在一线,领导干部身先士卒
下午刚吃完午饭,原阳县环保局驻陡门乡回湾村第一书记毛爱菊没来得及休息,就开始入户宣传扶贫政策,直到晚上8点钟,她才忙完一天的工作;原阳县阳阿乡党委副书记刘海昌,分管全乡党建、扶贫、统战、移民等六项工作,今年以来,没有请过一天假……在原阳,冲在扶贫一线,尽心尽力扶贫的干部比比皆是。
“扶贫问题要在一线解决。哪里工作任务重、困难多,哪里工作差距大、短板多,哪里工作情况复杂、矛盾多,哪里就是一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里去,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就攻克什么困难。”原阳县委书记郭力铭表示。
据了解,为了掌握扶贫第一手材料,原阳县深入开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大调研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透析原因,找准工作中的重点所在、短板所在、弱项所在,列出问题清单,明确工作责任,研究制订问题解决方案。
为确保调研有效、干部抓扶贫精力投入到位,原阳县委明确规定:县级领导每月至少抽出8天时间,深入一线督导和指导扶贫工作;乡(科)级干部每月至少抽出15天时间抓扶贫;驻村干部每月驻村时间也不得少于20天。“扶贫和调研的成果要通过报告来体现,县级领导每半年交一份调研报告,县直和乡镇干部每季度交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要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该县县长王保明介绍。
干在一线,压实责任勇于担当
在原阳,党员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会议是越来越少,会议时间也越开越短。“有重要或者不好决定的事就开会商议,没有就入户调研进行扶贫,工作效率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原阳县原兴办事处西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毛进喜对这一改变感受颇深。
为了让党员干部将精力投入到扶贫一线,原阳县从“文山会海”进行率先整治,坚持无主题无计划不开会,无关联无任务不参会,严格控制各类会议活动规模,限制会议时长。
“每晚八点,驻村书记来村委会进行‘签到下班’,并在微信群里进行定位打卡,不驻村还想蒙混过关,根本不可能。”原阳县福宁集镇小吴庄村第一书记宋勇告诉记者,“县里会派驻脱贫攻坚责任组来到村里,除了答疑解惑、对我们和村干部进行指导,还会对扶贫进展进行督导,防止扶贫工作出现问题。”
为严格落实扶贫责任,原阳县实施了一月一检查、一月一通报制度。对能立即整改的问题,决不能拖过当天;对督导中发现的每个问题,都有整改要求、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到期完不成整改任务的,实行责任追究。
原阳县先后对县直有关单位启动了问责程序,组织处理扶贫工作不力的党员干部23人。据统计,该县共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480条(件),目前,已全部落实整改到位,整改率达到100%。
拼在一线,建起干群“连心桥”
“一线”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层级概念,也不仅仅是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企业车间、项目现场,还是要用解决问题的成效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彻底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
“多办好事和实事,就要拼命干,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这是原阳县委组织部驻冯草固村工作队一直所秉持的理念。驻村以来,工作队针对该村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5公里的三纵十一横村内道路,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广场和村委办公室,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为提升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今年年初,原阳县开展了扶贫工作深度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级干部先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上万件,解决各类问题3700多起。
“我闺女的残疾人证办下来了,办下来了!没想到县委书记会亲自到俺家走访,帮俺解决大难题!”原阳县官厂乡李兴唐庄村张庆周,提起郭力铭,有说不完的感谢话。去年,郭力铭随机走访贫困户,得知张庆周不知手续怎么办理,加上行动不便一直没有给残疾的女儿办理残疾人证时,随即指示相关工作人员现场办公,为其开设“绿色通道”。残疾人证很快办下来了,女儿看病也能享受补贴了,老张每天都是笑呵呵的,逢人就说:“郭书记是好书记,帮扶俺的同志也是好同志,他们对俺,对村里的贫困户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