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中国法制西部网讯:一日外出游览,部分约定之人,因故未到,十人的餐桌只坐了六七,在饭饱肚圆之时,仍有菜和主食上桌,看着一大盆白花花的米饭和一盘饼子,我心里犹豫了,是不在乎别人的说法和看法打包带走呢,还是保护虚荣心和自尊心,选择视而不见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告诉人们农民的辛苦和每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告诫人们勤俭节约、爱惜粮食。
我们家几世都是农民,已将节约一词沁入骨髓,奶奶在世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个麦颗,能磨多大点儿面,一个馍要多少个麦颗"。她常讲民国18年的故事,"三年大旱,颗粒无收,人们以野菜、树皮、观音土为食充饥,又遇上瘟疫,十室九空、饿殍遍地、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每听一次,那悲惨的景象都会浮现在眼前,我们相邻两家十五六口之众,瘟疫之后,只剩下两位老人、隔壁大嫂和她六个月大的儿子。 老人担着担子,一头放着几件简单粗糙的餐具,一头是个框子,里面坐着六个月大的孩童,一路乞讨,向北逃荒,每日挖点带绿的东西充饥,苦也罢,扎嘴也罢,别无选择,三四天后,讨得拳头大一碗高粱面,就这点东西,四人足足享用了四十八天,每天当一锅叫不上名的野菜和树皮煮熟后,用三根指头捏一挫高粱面下锅,算是粮食,每日锅底熬的汁子,给小宝宝吃,算是营养品。这次一离开家乡在外逃荒,就是整整三年。经此一难,奶奶对浪费粮食之人有一种刻骨的仇恨,当然也包括我——他们最疼爱的孙子。
一九九零年三月,全家人送我参军入伍,在县城吃了顿羊肉饺子,真称得上人间美味。说句让人笑话的话,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肉还能包饺子,记忆中只有萝卜、韭菜、野菜馅的饺子。当饱满多汁的饺子在喉头滚动时,我心中暗暗发誓,以后逢年过节,一定让全家人吃上肉饺子。可惜在我入伍的当年底,爷爷离世而去,没让他老人家吃上顿肉饺子,成为我终生的憾事。
一九九二年春节,请假回乡探亲,用两年来自己攒下的津贴买了猪肉、羊肉,分别包了饺子和包子。三十晚上,敬祖之后,一家人围在炉边守夜,火炉上烤着包子,一不小心,一个包子糊了,因为辈分最小又舍不得那肉包子,我就连忙抢走了那个糊了的包子。当我吃完了包子馅,将烤糊了的包子皮扔进炉灰桶的瞬间,奶奶的骂声骤起,斥责之声不绝于耳,还哭诉着爷爷、爸爸顶着烈日蹲在场边地头捡麦颗的情景。在奶奶的悲愤的责斥声中,我反复承认错误,保证下不为例,但收效甚微,除夕之夜,一家人不欢而散……
我深深地理解他们,当年为了生存,所忍受的一切困难。
爷爷奶奶爱惜粮食,积攒粮食在全村都是有名的,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缺粮少食的时候,我家还有两搅面(玉米、小麦面)吃,从没有饿过肚子。
历代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爷爷奶奶虽然离世,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家风却一代一代传承。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随着血脉的传递亘古绵长,我们将终生享用,用之不竭。(作者系陕西省长安强制隔戒毒所警戒科张毅)